一、为什么说“河图、洛书”没有科学价值?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含义首先是分类而学的意识,“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百度)。其次是对事物发展实践验证的方法的总结,以及对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总结。“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从这一点来看,“河图”多少还与科学沾点边。但“洛书”就完全脱离科学的含义了。为什么?
为什么?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非坏事。中国人就缺乏这种精神,因为中国人提倡封闭保守,打击开放搞活,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在权威下生存的顺民,封箱中勤劳能干安顺守己的蜜蜂。
为什么说“河图”多少还与科学沾点边,因为“河图”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二进制数基础之上的,而二进制数现在科学证明与宇宙起源有关,但尚不足以证明二进制数可以验证宇宙起源,只是推测而已。而“洛书”所应用的理论基础就完全是中国人臆创的对宇宙的探索的研究与感悟了。因为“洛书”所依据的“帝出于震”,讲流行,讲变化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说“洛书”完全就不在科学知识的范围之内,当然就不是科学了。
那么,“洛书”既然能够传承下来,并且经历几千年经久不衰,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么,到底“洛书”应该归于一门什么学问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首先是分类清晰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学问,是对旧有知识的归纳总结。但“河图、洛书”都不是分类清晰明确的学问。特别是“洛书”,中国文化后期成为浑圆文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洛书”出现。自“洛书”产生之后中国文化开始混为一谈了,混淆不清了。原因就在“帝出于震”,讲流行,讲变化,讲阴阳合同,讲负阴抱阳造成的后果。
“洛书”八卦自产生之始就在追求一种流行的象,就在探索变化的世界所存在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中国人了解到的观察实践来证明与验证自然世界的变化规律。虽然现在看不完全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还是得到了准确的周期时间表--农历,能得出如此准确的时间变化周期纪年历,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那么,为什么又说“洛书”不科学呢?很简单,因为“洛书”是分类不清晰的学问。“洛书”产生的浑圆文化并没有将中国文化推上科学的峰峦,而是将混沌横亘在中国人面前,让中国人经历三千年也无法逾越“帝出于震”所设定的鸿沟,无摆脱“难得糊涂”的怪圈,始终处于“负阴抱阳”96式思维的太极之中,无法探索更加科学,更加神奇,更加鲜明的自然世界。
归于一切原因,很简单,就是“洛书”所依据的“帝出于震”,将先天八卦的顺序重新排列,并在中心位置添加个五的原因。
不要小看“洛书”的数字顺序重新排列,“洛书”重新排列后的数字组合已经完全脱离了二进制数原理了。“洛书”重新排列组合后的数字已经超越了二进制数原理,进入到多边几何级数的奇幻世界了。只是中国人由于科学分类方法的问题,又由于“河图”所设定的二进制数处于极度封闭范围之内,导致中国古人无法看到多边几何级数的科学景象,无法逾越横亘在中国人眼前的混沌世界,最终导致中国文化无法进入清晰明确的分类而学的科学世界。
比如依据“洛书”的数字排列衍生出来的风水学。
古代风水学又叫堪舆术。堪,天道。舆,地道。所谓风水,其实就是一句话,观风来所向,查水去所往。风来行穴,水去行湾,即风水也。也就是堪舆术所谓的仰堪天道之气象,俯查地道之水舆。
用大白说就是堪察风来吹起的气流是不是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形成旋涡,而这个旋涡可以起到避开fēng_liú的作用。也就是说可以避开劲风的吹袭,形成明显的漩流状态下的避风港湾,就是古人说的风穴。风穴的正确答案就是避开风势,形成明显的气流旋涡之象,而风向旋涡的中心就穴位,也叫风穴。
了解了风穴的含义,位也就好理解了。是指河流,溪道流水而来,形成的明显弯道,在弯道处水流形成水的漩涡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水流行穴之地,也就是位。
总结出来就是《易经》说的“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所以古人中国人很重视堪舆,一般城市的定位都必须堪舆,特别是国家在定都选址上更加严肃。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大同、沈阳等等成为帝都的城市,其形成的原因都与堪舆有关。
《易经》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所以古人对风穴与要求很高,首先这个地方必须是一处避风港湾,其次这里必须富含地下水。也就是说,城市的选址首先必须满足避开风暴吹袭的风险,其次必须近临河流,水湾地区,这个地方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才适合选择做城市用地。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就适合做城市呢?“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之地。
什么是“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之地呢?我用一句非常俗气,但非常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女人脐下交阴之地,这里就是“阴阳交
喜欢经伦论请大家收藏:(m.txt88.win),Txt88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