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有三教的初步融合,原因在于玄学和清谈,那些人都是很有文化和地位的人,三教知识都很懂,清谈比较厉害的人有何晏,王弼,夏侯太初,刘惔,殷浩,谢安等人。
说起来就太多了,就这样。
隋唐五代
这时也是信佛信道的都有,而且都有皇家支持,一方面是李家胡乱认亲,一群少数民族非要说老子是他们的祖先,而且玄宗等皇帝比较迷信道教,迷信佛教的则有李世民,武则天等。
这时佛教名人有弘忍,慧能,神秀等,佛教在中国分为南北顿渐两派。
道教名人有王远知,袁天罡,李淳风,孙思邈等。唐代修有开元道藏,9000余卷,在道藏里算是最多的。
儒教名人倒是不怎么多,不过儒家名人不少。
主流思想还是董仲舒那套带毒的东西。
两宋
两宋就有发展了,三教再度融合。出现了理学,明目张胆地抄袭佛教和道教,而且继续改造儒教,弄出了一套四书五经,把儒家本来的东西也改得不成样子。
理学最开始是周敦颐和张载,周敦颐说太极和五行是世界的本源,张载,一个惨不忍睹的人,不过很厉害,弄了一套气的理论出来,说太虚之气是世界的本源。然后是程顥程颐两兄弟,两个装逼犯,没什么本事还喜欢折磨人,他们说天即理,概念性的理才是世界的本源。朱熹同志集大成,说理为本,气为具,然后合成阴阳五行,再化成万物。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但是以程朱那套为主,在中国用了六百来年。主要口号有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等,听起来惨无人道,但是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理解上容易有歧义,这些人的学说都是生前政府不搭理甚至打压,死后才拿过来利用。张载有一句话还是很有名的,经常提,叫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很不现实,但是想法很好,境界很高。用阮裕的话来说就是“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啊。
(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
宋代皇帝也迷信道教,而且造出来了个玉皇大帝。也编道藏,共有三套,天宫万寿玄都,万寿道藏就是金庸书里写九阴真经的那个黄裳编的,而且怕出错字,一个字一个字的亲自核对,共有五千多万字,干了四年才干完。
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劫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佛教经典散失严重、大量寺院被毁、大批僧侣受到迫害,后周时期的佛教几乎到了衰落凋敝的地步。但历史的发展峰回路转。建隆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拉开了大宋王朝的序幕。与周世宗时期实施的反对佛教的政策相反,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明令:后周废而未毁的寺院,要立即停止毁禁,并着手修复;已经拆毁的寺庙,要妥善保存所遗留下来的佛像;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在宋太祖保护佛教的政策下,建隆元年这一年便剃度僧尼8000余人。后又派157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宋代继隋唐民族化的佛教格局形成之后,进入中国佛教持续发展时期。继北周严加限制佛教之后,历朝皇帝在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都对佛教采取信奉和支持的态度。官方支持是佛教能够盛行的重要原因。在文化大繁荣的两宋时期,皇帝中就有不少人撰写文章或诗歌赞颂佛教,甚至注释佛经,弘扬佛法。此外,相当多的朝廷重臣和文坛领袖也热衷释典,研究佛学。北宋时期“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成为时代风尚。据相关史料记载,佛教的诸多信徒中,位至宰辅的就有富弼、张方平、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吕惠卿、苏辙、张商英、吴居厚、张浚、徐俯、李纲、李邴、钱端礼等人。此外,北宋后期的文坛泰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也与佛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批宰臣和文豪的思想取向,无疑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宋后期的士大夫社交圈子里,几乎出现了“不谈禅,无以言”的状况。“当时苏东坡就经常和佛印等吟诗作赋,坐而论禅。后世流传的诸多故事中能看出来当时文人雅士对佛教的信仰和推崇。”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信仰和推崇,也影响到了民间。宋代佛教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唐以前的贵族式经院佛学开始深入社会生活,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间,佛教的教义、修行方式逐渐简易化和平民化,“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景象自此产生,佛教真正走了入寻常百姓家,如星辰般在大宋历史的长空中熠熠生辉。可以说,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时期,佛教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唐代。佛教在宋代得以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佛
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m.txt88.win),Txt88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