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是太/祖定下来的规矩,太/祖是晋朝的开朝皇帝,后世的皇帝因着“太/祖的子孙”这身份,无论如何总矮过他一头,有悖于太/祖定例的政令便难以推行,往往第一只凶神恶煞咄咄逼人的拦路虎就是言官群体。
此番,亦无例外。
苏燮的谏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议论纷纷,多数人不理解,不理解的人中又分激进派与温和派,或是上本弹劾苏燮本末倒置霍乱国本,或是拟本陈述取消海禁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方式直接抑或是委婉,言而总之,他们不同意取消海禁,更遑论引进西来之物。
但如同历朝历代每次重大的政治变革,有反对者便有支持者。
令唐潆颇感到意外的是,支持者的人数虽比不过反对者,却着实不少。其中自然有与苏燮沾亲带故之人,但不乏类似钟故、卫容这般附议取消海禁又句句发自肺腑毫无私心的人。唐潆自然偏向苏燮,且海州工匠造不出转轮枪,与弗朗基国开战又迫在眉睫,她少不得张榜招人,乃至开设工坊,如此的话,再想瞒着朝堂上泥古不化的老顽固们已不现实。
但现下的反对声如浪潮翻涌惊涛拍岸,倘有不慎,恐遭舆论湮没。
急是急不得了,唯有温水煮青蛙,届时,只要悄无声息地将水泼出去了,保守派的大臣再想把它收回来,为时已晚。
陟黜官员向来容易透露出皇帝对时人时事的态度。约莫半月后,苏燮门下的朝臣连遭贬谪,革新派的中流砥柱不同程度上地受到薄惩,众人以为唐潆无意听取苏燮的谏议,舆论便渐渐平息下来。岂知再过半月,之前被贬黜到鄙远之地的朝臣接二连三地以原职返京,与此同时,当初强烈反对苏燮的数名大臣又遭谪戍。
这一切转变得太快,无论哪个派别,众人尚还捏不稳唐潆的心思,只好静待事情的发展再做决定。候了小半月,再无进展,众人只当唐潆这般做法是为制衡两派,以免一家独大。殊不知,这期间唐潆已在朝中各处悄悄安排,屡次进用支持苏燮之人,品阶上只二三品之差,不仅引不来他人侧目,而且凭此更可推断圣意如何。
于是,本就在两派中摇摆不定,又碌碌无为升官无望之人便纷纷倒戈,投入革新派的阵营。
这些人虽人微言轻,但好歹使保守派警觉了些,意识到近来事情的进展恐怕并不如自己所想。然而,还未等到他们采取措施,朝中又忽然发生了件大事。三朝元老兼左相萧慎,向唐潆请辞,欲告老还乡。
对于取消海禁,萧慎实则并无明显的褒贬意见,照理说,他已年迈,早先便曾透露过自己想退位让贤,此番请辞合该掀不起多大风浪才是。但保守派并非如此设想,他们觉得,左相萧慎可掣肘右相苏燮,萧慎倘若辞官,朝中再无人与苏燮抗衡了,再有唐潆授意,这海禁定然要被取消!
事情的发展趋势与他们所想差不了几分。
海禁明面上尚未取消,但接连颁布的几道诏令皆有明显的政见倾向。
首先,张榜招用工匠,不分海外,由户部与鸿胪寺协理。其次,广设工坊,研制转轮枪并改善军备,由工部与兵部督办。再次,拟于科举中增设留学科,凡进士三甲皆有机会,凭个人意愿与能力竞选,具体流程与规章,由吏部与翰林院操持。
而左相的职位,唐潆没有让苏燮升迁补任,而是从中间派中提拔了一人,此人性情平和,沉稳持重,遇事又懂变通。且他只是代任,倘若**得不好,立时便会遭贬。这般,既避免了苏燮只手遮天的可能性,又不至于提拔了保守派的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几道诏令颁布下去,保守派果然坐不住了。先是讽谏,后来是直言进谏,再后来,脾气不好的人,言语中极尽嘲讽谩骂,只差没指着唐潆鼻子骂她数典忘祖了。皇帝当到这份上,唐潆倒没觉得自己憋屈,因为先帝那会儿便是这么过来的,更休论自己年少,政绩稀缺了。
她本来脾气就好,太后抚育她长大,她或多或少地便随了她几分淡定从容,瞧着御阶下面的大臣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她只是叹气一声,赐座于他,让他喝口茶水慢慢说,别喘不过气来。
她这本是好心,岂知这大臣一时气昏了头脑,闻言只觉皇帝压根儿没将他的逆耳忠言放在心上,大受屈辱。挥袖便将内侍递来的茶盏打翻,此举乃大不敬,再如何脾气好,唐潆脸色都立时沉下几分,但再凝眸看时,见他颤颤巍巍地摘下官帽,跪伏在地,以袖掩面,泣声不断。再见他站起身来,不管不顾径直撞向殿中立柱,唐潆心中大乱,忙拍案而起,大喝左右:“拦下他!”
回应她的是一记清脆响亮的碰撞声与宫娥内侍的齐声惊呼。
朱红的立柱上,殷红的血迹星星点点,大臣以头相撞,血肉之躯如何抵得过这坚实硬木?血流顺势而下,淌在他布满血污的额头上,他双目暴睁,内有血色,死状惨烈。
池再奉命前去探他呼吸,才伸手到他鼻间,便骇得坐倒在地,他僵硬地侧转过身子来,见唐潆不知几时步下御阶走到相距尸身几步远的地方,又忙手脚并用地爬起来,跪在她身前,磕头劝道:“模样骇人得很,恐惊扰了陛下,陛下还请先回避罢。”
他一面说,青黛在旁一面给宫人使眼色,便有人上前将尸体抬出了殿。
唐潆垂眸看着地上残留的血迹,猩红色尤其刺目,她却紧盯不放。不发一言
喜欢[重生]两都纪事请大家收藏:(m.txt88.win),Txt88网更新速度最快。